黑加油站 “大扫除”:行业顽疾与整治行动剖析
2025/9/3 19:02:19
2025 年 6 月至 12 月,一场全国范围的黑加油站 “大扫除” 专项整治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。此次行动由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牵头,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公安部、交通运输部、商务部、应急管理部等多部门,对非法油品生产、销售、运输、纳税等各环节违法行为进行溯源核查与严厉打击。截至 7 月 14 日,已查实违法线索 1052 条,查封非法油品 2377 吨,查扣流动加油车 394 台、非法经营储油罐 560 个,立案调查 478 起。这场专项整治行动为何开展?黑加油站背后的利益链是怎样的?又将对成品油市场产生何种影响?本文将深入剖析。
黑加油站屡禁不止,安全与市场秩序受威胁
黑加油站长期以来都是成品油市场的 “毒瘤”,其存在严重威胁公共安全与市场秩序。从安全角度看,黑加油站设施简陋,多无正规手续,人员缺乏专业资质,油品来源不明且存储、运输、销售过程违规操作频发。例如,2024 年重庆市南岸区某驾校训练场一厢式货车起火,造成 4 人烧伤、货车烧毁,调查发现该车车主私自加装罐体,未取得相应证照便贩卖、装卸燃油,操作时引发火灾;2023 年浙江省海宁市一临时工棚发生爆燃事故,造成 5 人死亡,该临时工棚竟是集装箱改装的室外非法柴油销售点,当事人切割箱体转移油品时引发爆燃。这些案例警示着黑加油站犹如一颗颗 “定时炸弹”,随时可能因操作不当、设备老化、静电火花等因素引发爆炸、火灾,危及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在市场秩序方面,黑加油站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。它们通过偷逃税费、售卖劣质油品等手段获取暴利,以低于正规加油站的价格吸引消费者,形成 “劣币驱逐良币” 的不良局面。据了解,黑加油站偷逃的消费税(占正规油站成本 48%)和增值税(13%),使其油品价格可低于市价 30% 以上,年消耗 100 吨柴油的货车从黑加油站加油可省 12 万元。这不仅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,损害了正规加油站的利益,也使消费者难以分辨油品质量,长期使用劣质油品还会对车辆造成损害,增加维修成本。
利益驱动与监管难题,造就黑色产业链
黑加油站屡禁不绝,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。从生产环节来看,一些非法调油作坊为降低成本,将化工原料、非标油品等进行简单混合,生产出质量不达标的 “调和油”,这些油品生产成本远低于正规成品油,却能以相对较低价格流入市场。运输环节中,非法改装的加油车、油罐车成为 “流动炸弹”,它们伪装成普通车辆,穿梭于城市角落、偏远地区,为黑加油站运输油品,且运输过程中缺乏必要安全防护与监管,一旦发生泄漏、碰撞等事故,后果不堪设想。销售环节更是乱象丛生,黑加油站多隐匿于工业园区、物流园区、建筑工地、国省干道沿线、河道码头等场所,部分甚至藏身于居民区、地下车库,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,以低价招揽顾客。
监管难题也为黑加油站的滋生提供了土壤。黑加油站隐蔽性强、流动性快,部分流动加油车伪装成洒水车、厢式货车,车窗贴黑膜遮挡加油设备,交易完成后迅速驶离,执法人员难以抓现行、固定证据。例如,在一些突击检查中,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,黑加油站早已人去楼空,相关证据被销毁,设备设施被转移或隐蔽。此外,成品油产业链条长,涉及多个部门职责,在过去监管过程中,存在部门间信息壁垒、协调不畅等问题,导致监管合力难以形成,给黑加油站留下生存空间。还有部分地区因地形复杂,如山区、偏远农村等,监管覆盖难度大,也使得黑加油站有机可乘。
跨部门联合执法,打出整治 “组合拳”
面对黑加油站这一顽疾,此次 “大扫除” 专项整治行动打出了跨部门联合执法的 “组合拳”。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,协同作战: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追溯油品来源,从源头打击非法调油作坊及化工企业 “变名销售”(将化工品变名成成品油避税)行为;公安部严厉查处非法运输油品的车辆与人员,打击非法改装加油车船等违法犯罪活动;交通运输部着力封堵非法改装车船、流动加油车等 “移动炸弹” 上路,加强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监管;商务部加强对成品油流通领域的行业管理,规范市场秩序;应急管理部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黑加油站及相关设施依法进行查封、取缔;国家税务总局重点打击 “油票分离”、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,堵住税收漏洞;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油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测,查处销售假冒伪劣油品的行为,维护消费者权益。
同时,此次行动创新采用行刑衔接、跨省联动、全民举报等方式。行刑衔接使得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结合,对于涉嫌犯罪的黑加油站经营者及相关人员,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,提高违法成本;跨省联动打破地域限制,针对一些跨区域作案的黑色产业链,各省份之间加强信息共享、协同作战,实现全链条打击;全民举报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,鼓励群众积极举报黑加油站线索,对查证属实的给予奖励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击黑加油站的良好氛围。例如,云南昆明通过无人机巡查发现大油罐车路边分装、停车场内黑加油车为旅游大巴加油等黑加油行为;广东某地物流园内一座标有 “内部自用” 的橇装站实则对外经营,为外地大货车加油,经群众举报后被执法部门查处。
行业影响深远,正规军迎来机遇与挑战
这场大规模的黑加油站 “大扫除” 行动对成品油行业影响深远。一方面,随着大量黑加油站被取缔,市场上非法低价油品供应减少,长期依赖黑油的车辆被迫转向正规渠道加油,这为正规加油站带来了增量客户。然而,为争夺这部分客户,行业内竞争加剧,部分加油站(尤其是民营站)出现价格战现象。民营加油站数量占全国 52%(约 6.4 万座),但销量仅占 25%(约 1 亿吨),成本抗压能力相对较弱。为吸引客户,山东、河北等地部分民营站挂牌价逼近批发价,毛利压缩至 5% 以下,试图以 “薄利多销” 维系现金流,这虽在短期内可能有效,但长期来看,过度依赖价格竞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,甚至可能引发行业恶性竞争,导致市场秩序再次混乱。
另一方面,专项整治行动促使正规加油站更加重视合规经营。过去,部分正规加油站存在 “变名销售”、“油票分离” 等经营问题,如今在严格监管下,这些行为将无处遁形。加油站需从供应链源头确保油品来源正规,与合法炼油厂、批发商合作,留存每批次油品的采购发票、检验报告等凭证,实现油品来源可追溯;在销售环节,规范开票流程,杜绝 “加油不开票”、虚开发票等行为,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交易数据与发票的实时关联,确保税务合规。同时,数字化技术在加油站运营管理中的应用也将加速。例如,油慧云成品油能源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了计划流、合同流、资金流、货物流、发票流紧密结合,五流闭环合一,帮助加油站从原油采购、库存管理到成品油配送全流程透明化监控,提升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;部分加油站引入 ETC 无感加油系统,实现支付数据与银行系统相连,资金流动透明可追溯,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,也便于监管部门进行全流程无感监管。
此次黑加油站 “大扫除” 专项整治行动是对成品油市场的一次深度净化,虽在短期内行业面临价格战、竞争加剧等阵痛,但从长远来看,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安全有序、公平透明、绿色高效的成品油市场生态,推动行业朝着规范化、数字化、可持续方向发展。正规加油站需把握机遇,提升自身合规经营与服务水平,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。